線纜專用裝備制造業作為線纜產業的一個“小行業”(以下亦稱“行業”),除了繼續創新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以外,如何實現綠色制造、綠色發展成為新的發展瓶頸。目前綠色制造技術尚在持續開發和應用探索中。
本節主要在分析線纜裝備行業現狀基礎上,依托經濟社會和線纜產業的發展,提出本領域的發展建議。


一、線纜專用裝備的種類、行業規模及現狀
隨著線纜產業高速發展,國產線纜專用裝備也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國產線纜專用設備能夠滿足國內線纜產品約90%的產品制造和工藝需求,只有少數高端裝備及研發試驗類產品的裝備仍需要歐美進口。
1.行業產值規模及產品分類
“十三五”伊始,中國經濟由高數量轉向高質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線纜專用裝備目前年采購量約在105-110億元之間。與“十三五”初期相比,有年均5%~7%的復合增長率,但未達到“十三五”末期銷售額達140-150億元(其中出口額約占20-30億人民幣)的預期目標。線纜專用設備,盡管單機出貨數量略有減少,但單機售價上升,利潤率約提高0.5~1個百分點,市場環境正在趨好。
線纜專用裝備,是特指用于制造五大類線纜產品的生產類和輔助類設備,以及用于產品試驗的儀器儀表的統稱。主要設備分類及種類,列于表1。


表1 線纜專用設備分類及產值權重
2. 發展現狀
線纜專業裝備行業近三年發展較為平穩。與2015年末相比,隨著海纜市場的急速擴張,生產海底電纜產品用10米轉盤立式成纜機、150盤鋼絲鎧裝機、以及能達8000噸及以下的各類托盤等產量明顯增加。另外,各種耐(防)火電纜設備也各顯其能,三年來出貨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近三年線纜專用裝備各產品權重變化,展示于圖1。


圖1 線纜專用裝備各產品權重近三年的變化圖
3.企業數量及區域分布
目前我國線纜專用設備制造生產企業估計有450~500家,產值規模近億元及以上的企業數量約50家,約70%~80%的企業年產值在2000萬元以下。線纜設備制造企業數量區域占比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線纜設備制造企業數量占比區域分布圖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調整、整合和提升,目前有40余家骨干型專用設備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蘇、廣東、浙江四省。與三年前相比,廣東地區的市場份額有1%~3%的增加,主要是高端線纜制造如5G、機器人、充電樁等電纜發展帶來的機會。然而整個行業高分散度的特征,使得偌大的電工設備行業至今尚未培育出一家上市企業。主要制造企業有:合肥神馬、廣東永雄、江蘇漢鼎等,其中合肥神馬為最大,2018年線纜設備產值為5億元。
4.進出口情況
由于國內機械制造能力整體上不及歐美日,尤其是原材料、精加工、熱處理技術及裝備等,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較大差距,國產裝備整機水平還有待提高。部分線纜廠家還是選擇購買歐美進口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平滑鋁護套連續包覆生產線(高壓電纜)、CCV及VCV交聯電纜生產線、橡套三層共擠連續生產線、熱塑性低煙無鹵雙層共擠擠出機(生產速度200m/min以上)、銅連鑄連軋生產線、雙頭銅連續退火大拉機、多頭連續退火中小拉機、銅線及帶材精軋機、框絞機、束絞機、成纜機、鋁護套包覆生產線、薄膜燒結機、高速無縫繞包機、高速高發泡度數據纜連續生產線(生產速度1000m/min以上)、電纜測試儀等。
從進口的品類上可以看出,大部分進口設備都是市場需求數量少和高端產品的電工專用設備。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電工裝備產品也從前幾年的單一出口東南亞市場延伸到非洲、中東、東歐、南美地區等,覆蓋的國家和地區約八十余個,產品種類主要有四大類(銅/鋁制桿、電線電纜、繞組線、光纖光生產設備),品種約50~60個、設備型號近200種。
盡管出口量在增加,但中國產品的單機價格仍然較低。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年出口值約為1.8-2.2億美元,約占國內線纜設備年產值的10%。
5.“十三五”期間,線纜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
近年來,專用設備制造骨干企業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仿制、開發了多種電線電纜生產的新型設備,如:大型立式成纜機、貫通母線軋制生產線、氧化鎂礦物絕緣電纜生產線、∅200海纜用擠鉛生產線、高效低耗低排放漆包機、十六頭拉絲機、紫外光交聯生產線、雙節距絞線機、封閉式自動鍍錫生產線等,促進了許多國產裝備的更新換代。許多先進生產工藝在國產設備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國產設備的成套能力增強,專業化生產特色更加鮮明。設備的技術水平、性能、質量和可靠性都有了顯著提升,某些設備甚至已達到了國外同類設備的實用水平,也因產品性價比高而進入國際市場。
“十三五”期間的另一個亮點是光棒光纖光纜生產設備水平的大幅提升。在“十二五”之前,我國預制棒、光纖的生產及檢測設備基本依賴進口。經過“十二五”的引進及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十三五”期間,隨著中國光纖光纜行業規模的快速發展、大型企業規模和技術能力的大幅提高,光纖預制棒的沉積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極大地提高了產能和產品質量。我國部分骨干企業成功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預制棒和光纖生產設備并投入批量應用,制備光纖預制棒的核心裝備大部分實現了國產化,基本替代了進口。預制棒主要生產加工設備及國外主要供應商,列于表2。


表2 預制棒主要生產加工設備及國外主要供應商
從光纖預制棒拉制為光纖需要多道工序,如光棒預處理、光棒拉絲、光纖篩選、光纖測試,每道工序均需要配置相應的設備。其中最關鍵的為光纖拉絲塔和光纖篩選機?,F在國內廠家已經基本都實現了拉絲塔的自主設計與制造,如長飛、中天、亨通等?,F在已有一些光纖拉絲成套設備出口到了國際市場。
總體上說,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線纜裝備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在國際線纜裝備中總體上處于中上等水平。
雖然近年來,設備制造企業對產品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大,行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線纜裝備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機械制造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產業鏈高端產品缺位,產業規模雖大,高端市場滿足率卻低。產業體系雖全,相關上下游基礎工藝設施、服務體系建設等卻明顯需要提升。特別是相當部分量大面廣的行業通用設備,其生產效率、能源消耗、噪音、可靠性等綜合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我國線纜裝備行業大量小微型企業存在,線纜裝備制造技術水平還相對處于落后狀態。如:效率低、能耗高、噪聲大及維修費用高等,自動化和數字化程度還有很大差距等。由此,也使線纜制造質量穩定性較難保證,智能化推進也面臨較大挑戰。
裝備制造企業當前創新開發能力比較薄弱,缺乏研究平臺和中試手段。設備制造廠和用戶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相對較少,對于電纜產品生產工藝環節多、控制技術較為復雜的技術要求,往往造成大長度大規格、關鍵工藝節點、高端線纜專用設備仍然依賴進口,比如:廢雜銅直接再生制桿成套技術和裝備、高壓及超高壓交聯生產線(CCV及VCV)、精密物理發泡三層共擠生產線、年產15萬噸以上銅桿和年產5萬噸以上鋁桿的連鑄連軋生產線等。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點裝備核心配套能力和綜合性能上明顯薄弱,如:部分骨干企業已逐步開發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預制棒和光纖生產設備,部分光纖拉絲成套設備開始銷售到海外,實現了“進口替代”。但核心部件MFC、氣體控制噴燈、石英、石墨等仍需進口。光纜生產、檢測設備在引進模仿、消化吸收、改進創新的基礎上,雖然總體技術基本成熟,但與國外光纜設備相比在余長控制、扎紗張力、高速生產、光纖拉絲塔的核心設備(高速收線機、高速篩選機等)、預制棒核心生產設備(蒸發系統等)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折射率剖面測試儀等光學和傳輸性能測試儀表主要還是依賴進口,且沒有特種光纖測試解決方案。智能高效的測試系統、智能工廠在線監測系統設備等尚未實現國產化。國產設備的總體能耗比國外先進設備約高30%~40%,同類機型消耗絕緣材料要比國外設備多3%~8%,設備使用效率僅為國外設備的50%~80%,使用壽命相比僅是其60%左右。
(未完待續)